分享缩略图

吃瓜网黑料官网:吃瓜网黑料官网每日最新黑料与吃瓜大事件汇总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首页> 新闻中心>

【网络普法看河南】中原大地“智绘”吃瓜网黑料官网:吃瓜网黑料官网每日最新黑料与吃瓜大事件汇总络普法看河南】中原大地“智绘”网络普法新图景

2025-05-28 02:48:59

来源:央广网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字体:

央广网郑州5月27日消息(记者费权)当千年商都郑州的社区广场响起法治短剧的对白,当虚拟主播“豫小法”在直播间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,当26.9万名乡村“法律明白人”通过大喇叭传递法治声音……一幅“传统与现代交织、科技与人文共振”的网络普法新图景,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
启动仪式现场(央广网发)

5月27日,2025年“全国网络普法行·河南站”在郑州启动,央广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,近年来,河南以“创新为帆、科技为桨、共治为锚”,在互联网浪潮中扬起法治风帆,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叙事,不断创新让法治精神穿透数字屏障,在网络空间构筑起全民参与的“法治护城河”。

创新浸润:让法律从文本跃入生活

在郑州金水河畔的社区广场,退休教师与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“法治轻骑兵”,正用情景短剧演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。剧中“AI换脸诈骗”的逼真场景,让居民直观感受到潜在的网络安全隐患,穿插其中的防诈口诀“不轻信、不透露、不转账”则以朗朗上口的形式,悄然植根于群众心间。这种“沉浸式”普法场景,正是河南打破传统“填鸭式”普法桎梏的生动缩影。

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巧妙融合(央广网发)

河南深知,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更青睐鲜活的叙事而非枯燥的条文。省法院“豫法阳光”微信公众号发布典型案例3476件,《无偿帮工期间出事故致人受伤,咋赔偿》等文章阅读量均超过10万+,让群众在具体案例中触摸法律温度。而洛阳“洛水法治杯”网络普法创意大赛,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巧妙融合:参赛者以龙门石窟壁画为灵感创作国风漫画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,高校团队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网络侵权条款改编成说唱歌曲,在短视频平台斩获超百万播放量,让Z世代在律动节奏中领悟法律真谛。

在基层,26.9万名乡村“法律明白人”成为普法生力军。他们依托血缘、亲缘、地缘“三缘”优势,利用乡情、亲情、友情“三情”资源,拍摄系列普法短剧,通过微信群、大喇叭用乡音传递法治声音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创新形式,让法律从高高在上的文本转化为群众身边的“法治故事会”,推动普法工作从“被动接受”向“主动参与”跃迁。

科技破圈:构建网络法治传播新生态

当身着汉服、扎着双马尾的虚拟主播“豫小法”出现在直播间,一经推出便成为河南普法的“新名片”。在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网络侵权案例时,“豫小法”通过动画演示、实时弹幕互动等创新形式,单场吸引50万观众围观,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同城热搜。网友们惊叹:“原来法律课可以比脱口秀更精彩!”这个虚拟达人的走红,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,更以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法治精神在年轻群体中“破圈”传播。

法治文化借助科技手段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(央广网发)

“智慧普法”小程序的上线,更是将科技赋能推向新高度。依托全省政法系统大数据平台,该程序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实现法律知识“精准滴灌”:网购爱好者收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》解读,职场新人获得劳动权益保护指南,老年用户则被推送防网络诈骗专题。自运行以来,小程序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200万次,解决实际问题3.2万件,真正实现了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

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普法产品的创新上。省司法厅打造法治人物、法治遗存、法治典籍、红色法治文化4个电子数据库,推出“掌上”可视化普法图谱《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》,将436项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立体呈现。同时,深入挖掘内乡县衙、开封府等知名地标中的法律典故,制作《古今探法》等系列节目,在马街书会等文化现场搭建法治专场,让法治文化借助科技手段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。

协同共治:把法治精神注入网络空间的“神经末梢”

网络普法不是政府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“大合唱”。河南以“清朗?豫剑护网”专项行动为载体,构建起“普法+治理”的闭环机制。在2024年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中,网信与公安部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视频,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播放超2亿次。视频以“案例解析+法条解读”的形式,既彰显了法治震慑力,又提升了公众对网络信息治理规则的认知度,实现了“打击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社会效果。

群众围观河南网络普法成效(央广网发)

商丘市的“网络普法社区”模式,为基层协同共治提供了创新样本。社区整合网格员、执业律师、法律志愿者等多元力量,打造“线上咨询+线下调解”服务体系:网格员化身“网络信息哨兵”,实时监测社区群、社交平台的舆情动态;执业律师作为“法律智囊团”,定期开展线上讲座解读网络热点问题;法律志愿者走街串巷发放普法手册,将法治知识送进千家万户。这种“全民参与、全域覆盖”的治理格局,让法治精神渗透到网络空间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
在协同共治的理念下,河南各部门形成普法合力。省公安厅、省妇联、省法院等单位联合制作反家暴微电影《不再沉默》,在各类网络平台累计播放1000多万次;“河南省反诈骗中心”抖音账号发布反诈宣传微视频500余条,播放量超1200万次。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,从企业到个人,越来越多的力量汇入网络普法当中,不断实现从“主管部门独唱”到“全社会大合唱”的治理升级。

法治筑基:筑牢数字时代的治理根基

河南的网络普法实践,始终与依法治网的顶层设计同频共振。《河南省电信条例》《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》《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》等法规相继出台,省委网信办、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、省高院等单位共同推进网络立法、执法、司法、普法。聚焦技术管网,初步形成全省“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”的网络安全协调指挥体系,省市两级网信专线和通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全覆盖,“互联网+党群”“互联网+政务”等服务平台有序建立。聚焦制度兴网,省委网信办实施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任务“挂图作战”和“月调度”工作方法获得中央网信办肯定;开封建立“月度考核评价机制”,形成网络综合治理的“兰考实践”,为全省基层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树立标杆、提供经验。

网上说法治、写法治、演法治、唱法治蔚然成风(央广网发)

普法与治理的深度融合,催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。目前河南全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三成,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,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力量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网络社会的共识:在“全国网络普法行·河南站”活动中,超千万网民参与线上法律知识竞答,法治类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亿次,“豫小法”虚拟主播衍生出的普法表情包下载量超1000万次,形成“现象级”传播效应。

从创新形式到科技赋能,从协同共治到法治护航,河南的网络普法实践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:以人民为中心,以创新为动力,以科技为支撑,以共治为路径,让法治精神在网络空间深深扎根。如今,在中原大地上,网上说法治、写法治、演法治、唱法治蔚然成风,“人人参与法治建设、人人共享法治成果”的热潮澎湃涌动。

【责任编辑:卢小凡】
返回顶部
Sitemap